

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最时尚的设计大赛
The Most Fashionable Design Competition
作为北京设计周期间最重要的学术活动之一,“设计马拉松”是由北京服装学院与北京设计学会联合发起的公益性大型国际工作坊,涵盖国内外多所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江南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台湾中原大学、台湾大叶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美国普渡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匈牙利佩奇大学、西班牙赫罗纳大学、奥地利林茨艺术大学、韩国国立全南大学等。“设计马拉松”以工作坊为核心,结合圆桌、设计行走与巡展等新形态教育手段,打造国际性的设计教育平台,搭建学校、教师、学生和行业界之间的沟通桥梁。秉承其开放性的本质,联结国内外各大高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私人企业等自身优质资源,共创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的未来价值。

2025设计马拉松宣传片


2025设计马拉松以“文脉传承下的新质生产力”为主题,在举办十年之际焕发出全新活力。历经十年的积累与发展,设计马拉松已从一个学术工作坊成长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设计创新平台。此外,设计马拉松以高强度、跨学科、国际化的教学手段著称,不同于传统设计竞赛,它采用独特的"工作坊+竞赛"双轨模式,既是一个深度学习的教育项目,也是一个真实的创新挑战。赛事面向全球设计院校师生和年轻设计师,要求参与者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从调研、创意到方案落地的完整设计流程。
产出结果更完整
工作坊拥有较长的时间安排和更高的工作要求,确保学员们能产出更完整的设计成果。
团队合作更专业
工作坊招生初期进行学员专业能力筛选,确保导师能够指导优质学员,并确保组内学员之间的专业能力较为平均。
跨文化语境更国际
工作坊的导师和学员来自国内外不同院校,这种跨文化语境让他们能够相互认识,共同探索新技能,并融入国际化学习环境,为学员们带来独特的学习体验。

“文脉传承下的新质生产力”指在设计产业中,以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为核心资源,通过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绿色材料等新手段,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催生出高附加值、高创意度、高融合性的新型设计生产成果。它不仅重塑设计价值链,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市场需求深度耦合,更以文化认同激活消费潜能,构建可持续的设计生态,实现文化软实力与产业竞争力的同步跃升。


聚焦多元跨界与前沿创新课题,涵盖11多个极具特色的工作坊群,包括:
腾讯天美游戏设计工作坊群
天美文化设计工作坊群
山工艺AI设计工作坊群
BUAAID银发设计工作坊群
国韵美学戏曲跨界工作坊群
ADW临界游戏场工作坊群
FMCI新物种想象力工作坊群
BGD-GAD跨界设计工作坊群
鲁美·央美联合艺术策展工作坊群
国际艺术授权基金文化IP工作坊群
SDEA服务设计工作坊群
DDM小红书种草运营工作坊群

校企共建推动设计创新与产业发展成果丰硕
本届设计马拉松工作坊群推动了设计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与项目落地。其中,三分之一的设计子课题直接关联到企业命题,如:腾讯天美游戏设计工作坊群、鲁美·央美联合艺术策展工作坊群、国韵美学戏曲跨界工作坊群、FMCI新物种想象力工作坊群、ADW临界游戏场工作坊群、及国际艺术授权基金文化IP工作坊群等。
工作坊课题维度广阔,横跨数字娱乐、技术伦理、文化创新与实体经济的多元光谱。腾讯天美游戏设计工作坊的子课题将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融入游戏设计,以“大美家乡”为主题,将家乡人文历史、民俗文化、自然风光、传统技艺(非遗)等和“元梦之星”游戏的多种玩法结合起来进行创意设计或创作;FMCI新物种想象力工作坊,通过可供展陈的农产品文创包装与叙事设计、非遗的原产地复原及“天下共品”的生态空间设计以及“天下共品”品牌、运营、服务设计、融合各类科技之“果”与艺术之“花”;实现在地化与未来化的“新物种”场景与实物设计。ADW临界游戏场工作坊子课题专注于技术与造物方向讨论人机关系的基础课程,通过五感错位实验、人机博弈挑战和批判性叙事构建,探索技术究竟在延伸还是替代人类本能;国际艺术授权基金文化IP设计子课题则致力于文化名人的故事、精神、符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其凝练成拥有可持续商业价值的文化IP,探索其在产品和服务设计中的新应用场景。
游戏设计工作坊成果走进设计国赛
本次游戏设计工作坊的金奖作品,将直通由北服·天美《元梦之星》联合实验室发起的“让全宇宙看到你的想象力”游戏设计大赛。该大赛是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的专题赛道,旨在为《元梦之星》发掘和输送优秀创作人才。

2025设计马拉松导师




嘉宾致辞
路演以工作坊作品轮播与导师祝福视频拉开序幕,稍后主持人马官正宣布活动正式开始,并介绍了设计马拉松自2016年发起以来取得的成果:累计吸引全球400余所高校、超万名青年设计师参与,已成为连接产业与学术的重要公益平台。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设计马拉松总策划丁肇辰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本届主题聚焦传统文化基因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手段的结合,旨在推动设计成果的落地转化。他特别强调了活动的三大特色:落地性、包容性与趋势性,并感谢了来自文旅、科技、艺术等领域的评审嘉宾。
路演汇报
本次路演分为上下两个半场,11组金奖团队依次进行14分钟汇报(12分钟学员汇报与2分钟嘉宾点评),涵盖戏曲数字衍生品、包容性设计、文化IP、服务设计等前沿方向。每组汇报后,评审嘉宾进行限时点评,从创新性、文化传承、技术应用等角度提出建议。活动同步开启线上投票通道,观众通过扫描二维码为心仪作品投票,角逐“人气大奖”。
颁奖典礼
经过统计,组委会最终公布人气大奖获得者,山工艺AI设计工作坊群的“祈禳协议-赛博朋克与《皮影戏白蛇传》的交织”小组获得了940票的最高票数,该团队获得5000元奖金并发表获奖感言:“衷心感谢这份珍贵的人气奖项,这是对我们作品最好的鼓励。同时感谢组委会搭建的平台,以及指导老师一路以来的悉心指引。这份认可将激励我们继续前行,怀着对设计不变的热忱,去打磨作品,探索更远的可能。” 丁肇辰教授在总结中分享了十年运营心得:“设计马拉松不仅是比赛,更是跨文化设计师共创的学习平台。”他特别引用一位学生的报名留言,强调活动对多元参与的包容与支持。
活动尾声
主持人马官正回顾了自己从参赛学员到工作坊导师的成长历程,致敬设计马拉松十年来的坚持与创新。与会嘉宾也就路演选手表现、作品落地等方面提出建设性和启发性的意见,同时从工作坊课题开展、学生指导、设计马拉松十年总结和未来展望等角度发表感想。丁肇辰教授宣布2025设计马拉松圆满结束,并邀请各界继续参与未来的研习营、工作坊等衍生合作。

路演汇报直播

李炎
文化和旅游部云南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杨溟
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
杨一帆
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研究院副院长
张倩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
王路平
阿里云智能设计中心创始人、设计总监
杨立恒
北京东城文旅集团文体平台总经理
薛振添
锝铯科技首席创意官、时报金像奖、金手指奖大陆执行委员会副主席
董颖
广告人文化集团副总裁、创意星球董事副总经理
詹晨
资深艺术顾问/策展人、横琴-澳门国际数字艺术博览会艺术顾问

《祈禳协议--赛博朋克与皮影戏〈白蛇传〉的交织》
人气大奖
导师:邓德宽 张杰 张倩
小组成员:于秋源 申怡可 张家倩 马丙瑞 鲍子煜 王嘉欣 王伊冰 张美琪
作品简介:本作品《赛博白蛇传》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皮影戏为核心,展开一场深度的非遗数字化实践。作品将经典剧目《白蛇传》的叙事脉络与赛博朋克美学相融合,构建出一幅具有未来感的非遗活化图景。在视觉表达上,作品严格保留了皮影戏非遗技艺的核心特征——镂空雕刻的线条语言与二维平面的戏剧表达,同时赋予其机械结构与霓虹光影的赛博质感。通过数字技术的反复调试,在保留皮影独特肌理的同时,实现了传统工艺与未来美学的视觉平衡。



《祈禳协议--赛博朋克与皮影戏〈白蛇传〉的交织》作品展示
《游园惊梦—基于昆曲牡丹亭的当代首饰设计》
金奖
导师:赵祎
小组成员:钱美旭 胡友为 冯非凡 蔡文轩 吴欣迪
作品简介:本作品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经典剧目《牡丹亭》为灵感源泉,深度萃取其美学精髓。作品聚焦于剧中核心意象“柳叶”,将其视为跨越生死的至情符号与东方浪漫精神的载体,通过现代饰品设计语言,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柳叶在剧中不仅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爱情缘起的见证,其柔韧纤长的形态,更凝练了昆曲艺术中“以情抗礼”、柔韧不屈的精神哲思。本设计从非遗的工艺美学出发,在保留柳叶自然灵韵的同时,融合传统金属锻造或錾刻技艺,以精细工艺捕捉昆曲的雅致与婉约,使每一件饰品不仅承载戏剧情感,更成为可佩戴的非遗记忆,让古典戏曲艺术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石敢挡妖》
金奖
导师:牟堂娟
小组成员:徐博文 马乐宁
作品简介:本作品《石敢挡妖》是一款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皮影”为内核的创意游戏。项目深度还原皮影从“选皮”、“镂刻”到“上色”的古法制作全流程,让玩家在模拟实践中领悟非遗技艺的匠心精髓。玩家亲手制成“石敢当”皮影后,将进入皮影幻境,直接操控角色演绎“驱邪”民俗故事,从静态制作转向动态文化演绎。此举不仅将传统皮影戏的二维表演转化为沉浸式互动体验,更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与民俗故事的当代新编,为传统文化注入全新的生命力。



《文物当主播 | 广州海事博物馆服务设计》
金奖
导师:陈嘉嘉 丁熊 郑依
小组成员:许佳 屈畅 王浩 陈懿琦
作品简介:《文物当主播》是为广州海事博物馆设计的服务系统,核心策略是通过“文物IP活化”,将海捞文物转化为具人格魅力的主播角色,建立情感连接。项目采用“线上直播引流 + 线下AR互动体验”双线融合模式,结合情境装置与文创衍生,构建从触达、参与到消费的完整体验闭环,旨在提升吸引力与互动性,生动传播海丝文化,形成可持续的服务生态。



《安阳特产寻踪记》
金奖
导师:蒋熙
小组成员:何思怡 陈俞汐
作品简介:《安阳特产寻踪记》视频的设计核心,源于“文化转译”的理念。我们旨在彻底打破传统宣传片的单向灌输模式,将厚重的甲骨文与地域特产,转化为一场像素寻宝游戏。为此,我们构建了独特的复合视觉架构:以像素风格的游戏界面作为视觉前景,利用其自带的互动属性和复古科技感,瞬间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同时其符号化的抽象特质与甲骨文的美学内涵不谋而合;而中后景则融入安阳实景镜头,为整个体验注入不可替代的真实感与品质信任。整个设计并非简单的风格堆砌,而是让像素UI的点击、解锁等交互操作,成为引发现实画面与数据的触发器,从而完成从虚拟到真实、从文化认知到价值认同的无缝转换。



《从地理心理学到数实共生-- 牛栏山IP群像设计与动态叙事》
金奖
导师:李恒 冒裕民
小组成员:王轻扬 王浩然 武美含 齐敏 张楚卿 朱葆乐 陆佳秀 宁一檀 刘雨函 章琦 刘峥 朱叶青 赵若男 于博岩 朱子烁 陈海川 王振宾
作品简介:本项目为牛栏山地区打造了一套“数实共生”的文化IP生态系统。设计从地理心理学出发,通过实地调研,深度挖掘地方文化基因,将千年银杏、白酒工坊、潮白河等独特地标,转化为一系列具有鲜明人设与背景故事的数字IP群像。项目以 “IP为主,AIGC为辅” 的技术路径,构建了覆盖文旅、教育、商业的IP矩阵,并设想在未来元宇宙场景中,通过可穿戴设备等实现沉浸式文化体验。最终,旨在通过数字IP叙事驱动地方文化创造性转化,构建一个虚实融合、情感联结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进食终端》
金奖
导师:杨可 Goh Yi Sheng 章哲钧 王丽
小组成员:任奥妮妮 洪晓彤 陈季锶 刘康华 常力文
作品简介:本思辨设计装置通过模拟“投放-保存-再生-食用”的饮食闭环,揭露“超仿生”技术背后感官欺骗与伦理代价。作品以视觉与嗅觉的刻意错位,营造“虚假的新鲜感”,旨在挑战“便利即善”的固有观念,迫使观众直面技术黑幕,重新审视我们与食物关系的本质:当“新鲜”沦为算法操控的幻象,我们是否在追求永恒的便利中,出卖了真实的感官与存在的当下?



《寻迹 北票魂—创新文创及衍生设计》
金奖
导师:赵璐 姜奕彤 曹群 李晶
小组成员:卢钦栩 陈婧婧 李欣雨 许诗琦
作品简介:本项目以辽宁抗日英雄栾天林事迹为蓝本,以一棵见证历史的古树为核心意象,构建起连接往昔与当下的双时空叙事。设计采用温暖亲民的粘土动画与可拼装场景模型,将历史IP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实体体验。通过“观看-动手-摆放”的行为引导,使公众从被动聆听者转变为历史的主动建构者,让英雄精神在互动仪式中获得跨代传承与新生。



《乡兴一家人》
金奖
导师:叶佑天 唐宁
小组成员:杨仕宇 刘静霏 陆骐骏 李梦瑶
作品简介:本设计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匠心塑造乡大刚、村大梅、振小龙、兴小凤一家四口的潮玩IP形象。其服饰与场景深度融入乡村元素,通过生动的造型与场景化叙事,具象化地展现了科技赋能、生活改善的新农村幸福图景。该系列以潮流艺术为载体,旨在激发公众对乡村发展的关注与向往,为乡村振兴凝聚广泛的社会情感与力量。



《微动30s-办公室情境老年人锻炼APP设计》
金奖
导师:董玉妹
小组成员:杨珊珊 邸千烨 王海青 李璟淙 贾皓宇
作品简介:本APP专为办公室高龄群体设计,核心遵循“30+30+30”理念(每日30秒、30种微动作、持续30天)。针对其身体机能与办公场景限制,精选30种低强度、易操作的工位微锻炼,充分利用碎片时间。结合趣味社交与激励机制,旨在帮助用户无负担地坚持运动,逐步改善健康,并构建积极的办公场所健康社交圈。



《游梦巴士—文化IP与公交体系融合》
金奖
导师:郭羿承 梁怡潇
小组成员:陈纯 牛犇 马星辰 郭梦柯
作品简介:「游梦巴士」是根植于古都开封的公交系统文化IP。它以一程车旅为引,融入宋代“平常心是道”的哲学智慧,将现代公交化为一座流动的桥梁。旨在引导乘客于日常通勤、旅程移动中,静观城市变迁,感受市井文化,穿越千年梦华,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寻得一片内在的宁静与自由,重新发现“活在当下,自在游梦”的生命诗意。




董肇星 江南大学
本次设计马拉松让我收获颇丰。作为小组长,我深切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力量--组员们高效配合,形成了理想的创作氛围。组委会的专业组织为项目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若以分数评价,我愿给出9分。
陈泽升 澳门大学
很荣幸能够参加今年的设计马拉松比赛项目,在这次项目课程中也收获了非常多的经验和知识。在这段紧凑而高强度的旅程里,我完整体验了从“0”到“1”的设计冲刺。我也在最后展演汇报中获得了银奖的成绩,希望以后还能够参加设计马拉松。
刘洁 中央美术学院
这次设计马拉松真是段难忘的旅程!从最初对实习项目一知半解,到在导师耐心指导下完成自己的创意作品,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与惊喜。虽然因为时间紧张经常熬夜修改方案,但看到最终成果时的成就感让一切付出都值得。
孙先运 山东大学
这次设计马拉松让我收获满满。在游戏工作坊中,我体会到设计是释放创意的自由过程。结营路演时看到各组的精彩作品,让我感受到强烈的团队归属感和共创成就感。导师们通过生动案例引导我们突破常规,让我对创作边界有了全新理解。线上协作高效完成项目,专业有序的运营让我在紧凑节奏中快速成长。
叶芷歆 澳门城市大学
这次设计马拉松让我收获满满!虽然时间紧张经常熬夜,但导师们全程陪伴指导到深夜,让我特别感动。我不仅学会了小红书运营和内容创作,更突破了自己——作为I人,现在能主动和导师沟通创意了。团队协作中我们优势互补,共同成长。
李敖 鲁迅美术学院
这次设计马拉松让我收获颇丰。与伙伴们在线下协作的时光让我深深体会到团队凝聚力的珍贵。导师们帮助我们将零散想法整合成可落地方案,让我对设计与文化传承有了更深理解。虽然项目周期短、任务重,但这两周激发了我的潜能,让我在团队协作和时间管理上都获得了成长。
于秋源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这次设计马拉松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原本以为只是场竞赛,没想到更像沉浸式的创新实验室。从最初的迷茫到最终呈现完整方案,整个过程极大地锻炼了设计思维。特别感谢导师的及时指导,没有他们我们完成不了作品。

刘源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设计马拉松导师
设计马拉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们接触到来自很多个国家,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员。
董玉妹 江南大学 设计马拉松导师
作为导师最大的收获的认识了好多有相同关注的朋友,看到了设计青年在短期绽放出的无限创意。
余春娜 天津美术学院 设计马拉松导师
每年的九月份能让我们有机会进一步去创新我们的教学内容,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同时能让我们密切关注到我们这一年里的设计动向。
薛天宠 中央美术学院 设计马拉松导师
在与同学们交流之中,观察到这些青年的学生具有非常好的视野和实践能力,他们能够敏锐的捕捉到当下社会中的典型议题,带来不同的视角和反馈。
张超 鲁迅美术学院 设计马拉松导师
看着跨学科的创意成果落地,服务乡村、传承文化的这种设计,看着学生从会设计到懂设计,这种收获比任何成果都有意义。
陈嘉嘉 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马拉松导师
我在这个活动中很好的领悟到了服务设计的敏捷性以及对于人性化方面的深刻理解。
贾鑫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设计马拉松导师
热烈祝贺设计马拉松十周年!这项活动已超越竞赛范畴,成为师生共创的平台和设计思维的沃土。自2023年我校设立智能交互设计专业以来,同学们通过深度参与获得宝贵锻炼,实现快速成长。
薛峰 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马拉松导师
在与各院校同学的深度交流中,我们以潮玩为载体传递社会价值,让我深刻认识到商业品牌的核心在于人文温度。这次经历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作为导师我也收获颇丰。感谢设计马拉松这个卓越平台!
叶佑天 湖北美术学院 设计马拉松导师
这次教学让我体会到了学术与产业链接的实践成果的魅力,设计马拉松不仅仅是一个学术工作坊,更是一个与产业紧密对接的一个平台。
童芳 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马拉松导师
在带领学生们参赛的过程中,我们将学术设计思维与商业逻辑、市场需求相结合,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反向推动了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

十年耕耘,十年共创。设计马拉松迎来十周年里程碑,从2016到2025年间成功汇聚全球400+高校、上万名青年设计师,让“设计马拉松”真正跑成了一条连接教育、产业与社会的创意赛道。感谢各位十年并肩支持,把“马拉松”跑成了北京设计周最常青的学术活动。 此刻,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回顾过去两周来自全球的参与者围绕“文脉传承下的新质生产力”展开的思维碰撞与精彩实践,也满怀信心地展望下一个十年。
未来,设计马拉松将持续拓展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平台,通过深化跨学科合作,推动技术与设计的融合,探索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设计思维与内容创造中的新可能。我们也将持续关注可持续发展议题,鼓励创新与环保并重的设计方案,并加强与企业界的对接,共同推动设计成果的转化与落地。
作为教育平台,我们仍将聚焦服务设计、交互设计、产品设计等关键领域,为参与者提供持续学习与成长的机会,让设计马拉松不仅成为展示创意与才华的舞台,更成为推动全球设计领域多样性与包容性发展的重要力量。
设计马拉松组委会

小红书 @设计马拉松,是官方指定自媒体宣传账号。日常精选最流行的全球设计动态,追踪发布设计马拉松前后所有热点,欢迎扫码关注,获取最新讯息~



主办单位 / Hosts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设计学会
指导单位 / Advisors
北京国际设计周
支持单位 / Supports
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ICCSD)
承办 / Organizer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发起单位 / Initiating Units
嘉德文库
腾讯天美工作室
百度AI技术生态
国际计算机音乐协会(ICMA)
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NIIA)
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
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
天津泰达创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蓝星球科幻电影周
亚洲设计周(ADW)
优酷设计中心
中国纺织出版社
虚拟设计教育论坛(VDF)
中欧国际设计文化协会(CEIDA)
Foffy’s Wonderland
乐家北京艺术廊(ROCA GALLERY)
杭州向村乡创科技有限公司
支持院校 / Supporting Schools
澳门城市大学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常州大学
江南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传媒学院
昆明城市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
美国普渡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南京医科大学
南京艺术学院
四川大学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台湾中原大学
台湾大叶大学
天津美术学院
西安欧亚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
湘南学院
湘潭大学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意大利马兰戈尼学院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
英国布鲁内尔大学
美国普渡大学
美国加州大学
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
英国白金汉郡新大学
西班牙赫罗纳大学
奥地利林茨艺术大学
韩国国立全南大学
韩国国民大学
韩国祥明大学
韩国庆熙大学
韩国朝鲜大学
韩国世翰大学
韩国光州大学
韩国中央大学
马来西亚双威大学
赛事合作伙伴 / Competion Partners
NCDA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
IIDA未来设计师国际创新设计奖
NDTC未来设计师·全国艺术设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
“新物种”科学素养与想象力开发者大赛
亚洲新锐艺术与设计大奖
蓝星球科幻电影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