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文化与跨校拜入师门!-
- !跨文化与跨校学员组队!-
- !大量落地设计实践课题!-
- !两周产出高质量设计作品!-


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最时尚的设计大赛
The most fashionable design competition
作为北京设计周期间最重要的学术活动之一,“设计马拉松”是北京服装学院与北京设计学会联合发起的公益性大型国际工作坊,涵盖国内外多所高校和机构,如:中央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江南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等。“设计马拉松”以工作坊为核心,结合圆桌、设计行走与巡展等新形态教育手段,打造国际性的设计教育平台,搭建学校、教师、学生和行业界之间的沟通桥梁。大赛秉承其开放性的本质,联结国内外各大高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企业等自身优质资源,共创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的未来价值。
自2016年开始至今十年,设计马拉松已集结十多个国家百所高校共同参与,超过千名青年设计学员积极参与。工作坊平台为各类文化、艺术等相关项目的实践与共建提供了有力推动,促进了产业与学术之间的共赢,同时为企业和机构解决了棘手的设计问题。相较于常规的工作坊,设计马拉松有着非常特殊的属性。首先,拥有较长的时间安排和更高的工作要求,确保学员们能产出更完整的成果;其次,具有明确竞赛性质,招生初期进行筛选,确保导师能够指导优质学员,并确保组内学员之间的专业能力较为平均;最后,工作坊的导师和学员来自国内外不同院校,这种跨文化语境让他们能够相互认识,共同探索新技能,并融入国际化学习环境,为学员们带来独特的学习体验。
2025设计马拉松以“文脉传承下的新质生产力”为主题,在举办十年之际焕发出全新活力。历经十年的积累与发展,设计马拉松已从一个学术工作坊成长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设计创新平台。以高强度、跨学科、国际化著称,不同于传统设计竞赛,它采用独特的"工作坊+竞赛"双轨模式,既是一个深度学习的教育项目,也是一个真枪实弹的创新挑战。赛事面向全球设计院校师生和年轻设计师,要求参与者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从调研、创意到方案落地的完整设计流程。十年间,吸引了来自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所高校与企业参与,输出了无数优秀的创意方案,见证了全球设计教育与实践的融合与演进。工作坊平台为各类文化、艺术等相关项目的实践与共建提供了有力推动,促进了产业与学术之间的共赢,同时为企业和机构解决了棘手的设计问题,构建了学术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合作平台。
设计马拉松秉持“⼈类命运共同体”观念,在全球共同关注重大发展议题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标的引领之下,在过去的努力下,已经逐步构建出一个开源共创、交叉学科、跨越⽂化的国际化实践教学与交流平台。


多元 | 院校工作坊
深度联动中国顶尖艺术与设计院校,包括中央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江南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促进不同院校间的教学理念与风格交融。
大牌 | 企业工作坊
携手行业头部企业,如腾讯天美工作室群、新华网等,带来最真实的产业议题和市场需求,让设计直接对接商业实战,为学员提供宝贵的行业洞察和职业发展机会。
前沿 | 国际工作坊
拓展国际视野,我们与美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多国组织与高校共同研发课题,聚焦全球最前沿的设计理念与技术,锻炼学员的跨文化、跨语境协作能力。
2025年设计马拉松以十周年为契机,在国际化深度和产业融合强度上实现重大突破。本届活动与北服、天美等国内顶尖艺术院校,构建了覆盖亚、欧、美三大洲的学术网络。这一全球化的合作体系不仅极大提升了赛事的专业水准和学术价值,更为参与者创造了与世界级设计大师、行业领袖直接对话的珍贵机会。
2025设计马拉松进一步优化了去中心化的创新架构,通过完善的组长负责制和导师协同机制,显著提升了工作坊的运行效率和团队协作质量。本届赛事最具突破性的亮点在于产业融合深度——超过60%的课题直接来自腾讯天美、新华网等领军企业的真实需求,确保所有创作项目具备明确的市场指向性和商业价值。同时,赛事与多个国际A类设计竞赛建立学分互认和直推通道,为优秀学员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展示平台和职业发展机遇。
2025设计马拉松通过这一系列创新举措,已经发展成为集教育、竞赛、产业、孵化于一体的综合性设计创新平台,为全球设计人才提供了一条从学习到创业的完整成长路径,充分彰显了赛事经过十年发展所形成的独特价值和行业影响力。


文脉传承下的新质生产力
Cultural Heritage and New Productive Forces
“文脉传承下的新质生产力”指在设计产业中,以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为核心资源,通过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绿色材料等新手段,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催生出高附加值、高创意度、高融合性的新型设计生产能力。它不仅重塑设计价值链,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市场需求深度耦合,更以文化认同激活消费潜能,构建可持续的设计生态,实现文化软实力与产业竞争力的同步跃升。
小红书@设计马拉松 为官方指定自媒体宣传账号。日常精选最流行的全球设计动态,追踪发布设计马拉松前后所有物料,欢迎扫码关注,获取最新讯息~





设计马拉松工作坊涵盖了多达20种不同产出类型,其中包含:音乐设计、IP设计、时尚设计、APP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动画设计、虚拟形象、未来设计、服务设计等。目的为了让来自于不同院校以及专业的师生们相互学习,得到更加丰富的内容产出。
2024: “趣野”乡村医疗 + 中医养生的服务系统设计
作品从问题本源入手,让老人在一开始就预防慢病, 而减少患病的可能,倡导健康养生。结合乡村优势,为乡村老人提供一个医学养生途经,将整个服务流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建立信任、活动参与以及常态化管理。在阶段二中,以中医养生的一系列活动来展开,最主要的目的是吸引老人前来参与健康检测,提高老年人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在活动中也设置了许多隐形触点,以及将相关利益者联系起来,促进这个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并融入包容性设计,让乡村老人以一个分享者的身份,参与到整个活动的交流中。

2024: 自然回响
SMILEREPUBLIC 时尚快闪空间以“完美人类”为主题,结合独特的空间设计与沉浸式互动体验,旨在让消费者快速了解并感受品牌。设计理念围绕个人的社会身份,突出形象表达、品牌消费与社交媒体互动。在空间设计中,通过运用品牌鞋盒为核心元素,融入可变和模糊的设计手法,创造引人注目的体验空间。夸张的造型与鲜明的配色引导消费者逐步深入品牌世界。互动设计部分结合听觉、视觉和 VR 技术,通过提取品牌四大产品系列的色彩和关键词,利用 AI 生成动态效果与音乐,增强沉浸感。

2023: 围绕中轴线眼镜的一切
北京服装学院时尚中轴线导师团队赋能深圳眼镜设计大赛,与龙岗眼镜设计师李照教与许江涛老师共同合作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
眼镜,过去为皇帝的"看"服务,现在为人民的"看"服务。当眼镜成为胸针,它们便可以成为身份象征的勋章,是皇权、是风尚、是研究者还是创造者,它们都顺延着中轴线展开,穿越时间感受围绕着中轴线独属于他们的故事。课题有四付眼镜的设计,其中《匠人的勋章》利用工匠们手中的工具制造了一副全新的眼镜,与清朝宫廷的眼镜相配合焕发出新的生命;《蝶镜视界》提取清代上流社会流行的纹样,将蝴蝶纹符号化,弱化眼镜佩戴功能突出配饰功能;《同窗》选择故宫日晷以及古代窗棂纹样作为主要元素,强化了眼镜的文化内涵和实用性;《云螭明镜》则通过强化明镜概念,表达人们对事物清明、追求真理的向往。

2023:设计赋能·深蓝艺术节
鲁迅美术学院中英数字媒体(数字媒体)艺术学院与设计马拉松以“艺术村长”服务设计助力乡村振兴为切入点的深度合作。
课题以大连市金州区城山子村为主体,城山子村拥有独特的鲸尾形状的岛屿和喀斯特地貌,用礁石为主要视觉元素融合海洋与自然打造深蓝艺术节,艺术节将艺术与环保、乡村振兴紧密交融,是自然和艺术的盛大展示,也是鼓励行动、共同守护珍贵自然资源的平台。艺术节搭建多样的艺术形式,通过艺术村长(人才)规划和共同创作设计艺术活动、作品、参与搭建艺术赋能的平台,营造海岸艺术社区。解决原有村落的痛点知名度与经济效益低的情况。通过人才赋能、艺术介入、发掘在地资源形成人才与关注度回流和形成特色产业。
通过深蓝艺术节,展示艺术的力量,发掘每个人在推动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22:困在时间里的尘埃
阿尔兹海默症是常见于老年人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但大多数人对阿尔兹海默症的了解并不深刻,甚至称其为“老年痴呆症”,对其敬而远之。患者的记忆就像尘埃一样飘渺不定,作品将病患的记忆拟为一粒尘埃。通过音乐可视化来表现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在病发时每个阶段的困境,希望来唤起人们对阿尔兹海默症的同理心。

2022:以《牡丹亭》中女性生命意识表达为背景下的虚拟可穿戴时尚拟态研究
以昆曲《牡丹亭》为背景,将《牡丹亭》划分为“现实、梦境、冥界”三个场景,以植物的意象为线索,通过虚拟可穿戴产品展现梦与现实交融的生命存在状态,构建出其中虚拟的景象和女性生命意识。产品将《牡丹亭》作为拟态研究对象,借而由形式想象和物质想象相互配合,达到传统文化和数字虚拟的孪生关系的转化,并营造出从传统文化到当代社会的时空跨越,同时表达了从古至今,女性勇敢追求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品质。

2021:可穿戴和智能纺织品的未来
智能纺织品越来越与服务生态系统融合,扩展的材料属性是无形的,如数据使用和十年来功能的变化,纺织品对人体友好、灵活,对人体和环境有各种适用性。智能纺织品可以作为第三层皮肤,作为环境保护、数据传感器、机器人、可再生能源、导电电能、温度控制等功能元件,数字织物纤维等应用广泛。因此,在人类未来数字生活的复杂问题下,开发可穿戴和智能纺织品将是关键和综合解决方案。

2021:15分钟生活圈-垃圾系统管理与改造
“15分钟生活圈”是一个都市规划概念,其目标是让城市社区的居民在步行或骑车路程可及的范围内,满足食衣住行育乐等大部分日常所需的服务。思考后疫情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定义健康、安全的美好人居环境空间,设计的对象就是基于每个人身边的15分钟环境空间。


报名机制 / Enrollment
招生范围:各高校设计专业学生、青年设计师
筛选方式:组委会评选报名作品集
报名方式:线上扫描二维码进入微信前瞻群

指导过程 / Tutoring
工作坊指导时间:9月12日-9月27日
备注 / Notes
报名工作坊请确保全程参与。
设计马拉松组委会保留工作坊指导、答辩、评奖相关环节的最终解释权!
联系 / Contact
辛老师:18811177291
于老师:18232260007
媒体支持 / Media Support

主办单位 / Hosts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设计学会
指导单位 / Advisors
北京国际设计周
支持单位 / Supports
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ICCSD)
承办 / Organizer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发起单位(排名不分前后) / Initiating Organizations
嘉德文库
腾讯天美工作室
百度AI技术生态
国际计算机音乐协会(ICMA)
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NIIA)
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
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
天津泰达创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蓝星球科幻电影周
亚洲设计周(ADW)
优酷设计中心
中国纺织出版社
虚拟设计教育论坛(VDF)
中欧国际设计文化协会(CEIDA)
Foffy’s Wonderland
乐家北京艺术廊(ROCA GALLERY)
杭州向村乡创科技有限公司
协办院校(排名不分前后) / Co-hosting Schools
澳门城市大学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常州大学
江南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传媒学院
昆明城市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
美国普渡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南京医科大学
南京艺术学院
四川大学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台湾中原大学
台湾大叶大学
天津美术学院
西安欧亚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
湘南学院
湘潭大学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意大利马兰戈尼学院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
英国布鲁内尔大学
美国普渡大学
美国加州大学
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
英国白金汉郡新大学
西班牙赫罗纳大学
奥地利林茨艺术大学
韩国国立全南大学
韩国国民大学
韩国祥明大学
韩国庆熙大学
马来西亚双威大学
赛事合作伙伴(排名不分前后) / Competion Partners
NCDA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
IIDA未来设计师国际创新设计奖
NDTC未来设计师·全国艺术设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
“新物种”科学素养与想象力开发者大赛
亚洲新锐艺术与设计大奖
蓝星球科幻电影周
媒体支持(排名不分前后) / Media Supports
中新网
中国教育电视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凤凰网青春BANG
京彩台湾
穿针引线
设计史论
视觉同盟
美啊
最设计
设计赛
时尚学理论
时尚海绵
信息与交互设计IIDC
设计DESIGN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华服志
学术委员会主任 / Academic Chair
贾荣林 北京服装学院校长
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 / Academic Active Chair
詹炳宏 北京服装学院副校长
学术委员 / Academic Member
车飞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张倩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
宋晓薇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
彭璐 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院长
王薇 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常炜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丁肇辰 北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李政 北京服装学院环境艺术系主任
郭晓晔 北京服装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
熊红云 北京服装学院新媒体系主任
李若岩 北京服装学院动画专业负责人
咨询委员 / Advisory Committee
赵璐 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
何宇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张利 美国普渡⼤学终⾝教授
杨溟 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
郭羿承 艺奇文创集团的创始人和董事
亓梦婕 国际计算机音乐协会副主席
蒋治平 天津泰达创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易介中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文化和旅游工作委员会执行会长
林子杰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国际设计学院院长
陈嘉嘉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副院长
杨一帆 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余春娜 天津美术学院影视与传媒艺术学院副院长
王旭东 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办公室主任
罗竞杰 上海东华大学服装系主任
余一萌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时装方向召集人
刘源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学院工业设计系副教授
汪晓春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
宋懿 北京服装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副教授
黄文宗 台湾中原大学商业设计系副教授
马官正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字媒体系讲师
联合发起人 / Co-Sponsor
赵璐 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
杨溟 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
张利 美国普渡大学终身教授
陈嘉嘉 教授博导、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副院长
林子杰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国际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郭羿承 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研究生导师
刘源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
亓梦婕 国际计算机音乐协会(ICMA)副主席
马官正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字媒体艺术系讲师
张金泉 湘南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负责人
王涛 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虚拟时尚教学部负责人
设计马拉松总策划 / General Chair
丁肇辰 北京服装学院新媒体系主任
设计马拉松组委会执行秘书 / Executive Secretary
张嘉琦
设计马拉松组委会项目组负责人 / Project Leader
丁炜航、范家辉、卢秋安、潘苗
设计马拉松组委会项目组员 / Project Member
辛佰齐、杨瑾源、赵恺文、张梦男、于越、刘莉莹、严妍、彭汉婷、梁佩琦、乜可昕、洪秋实

北京服装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