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坊报名表填写:https://bift.mike-x.com/1O8Cu
工作坊报名群QR:


进一步拓展的现实
简介:新媒体技术,尤其是扩展现实(XR),正在迅速改变我们与数字与物理环境的互动方式。XR 包括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每一种技术都为用户提供了独特的数字沉浸或融合体验。本工作坊将为学生提供最前沿且易于上手的 VR、AR 和 MR 技术与方法,包含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创作出美观、富有情感、具有感染力且令人难忘的沉浸式体验。工作坊主讲人将向学生提供来自全球优秀数字艺术家的创意任务书。工作坊结束时,学生将共同呈现一场沉浸式集体展演。
Introduction: New media technologies, especially extended reality (XR), are rapidly changing the way we interact with digital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s. XR includes virtual reality (VR), augmented reality (AR), and mixed reality (MR), each offering users a unique digital immersion or fusion experience. This workshop will provide students with cutting-edge and accessible VR, AR, and MR technologies and methodologies, including how to use AI to create beautiful, emotional, infectious, and memorable immersive experiences. The workshop keynote speaker will provide students with creative task books from leading digital artists around the world. At the end of the workshop, students will present an immersive group performance together.
目标:帮助学生掌握 X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及其在创意产业中的应用,运用易用的开发工具和人工智能技术,创作具有沉浸感与互动性的数字体验。培养学生在创意设计、情感叙事与用户体验方面的综合能力,并通过小组协作完成 XR 项目的原型开发、迭代展示与沉浸式成果汇报。
关键词:XR技术应用 | 沉浸式体验 | AI赋能创作 | 数字艺术 | 未来展演
成果产出:视觉设计 | 交互设计 | 游戏设计
· 让学生理解并区分 VR、AR、MR 等 XR 技术概念,掌握其在创意产业与互动媒体中的应用方法,能够运用相关开发工具与 AI 技术,创作具有沉浸感与互动性的数字体验。
· 使学生能够运用设计原理与多感官交互策略,打造富有情感共鸣的沉浸式环境,并通过团队协作将创意任务转化为可迭代的 XR 原型项目。
授课语言: 英文
上课平台: 腾讯会议
学员能力要求:数字化交互工具

责任导师:Olesea Bortniac
讲师、XR 制作人拥有 6 年以上的经验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数字媒体硕士毕业
具备广泛的全球制作经验,服务客户包括 HBO、ARTE 和 BBC Channel 4
VR/AR | AI | 投影映射 | CGI

协同导师:汪康一
中央美术学院本硕毕业、攻读沉浸体验与游戏设计方向
5年以上独立游戏制作及沉浸式交互体验开发工作经验

数字影像设计
简介:聚焦数字时代影像创作的跨界融合,授课老师具有一线电影工业经验与先锋美学探索精神,打造“技术+艺术”双驱动教学模式。学员将系统学习电影级实拍技法、动态图形设计及AI工具,实践虚实结合的创作流程——剧本创意、脚本设计、现场拍摄、剪辑、场景合成到智能后期调色,完成兼具作者性与商业潜力的数字化短片作品。
Introduction: Focusing on the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of image cre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the lecturers have experience in the front-line film industry and the spirit of pioneering aesthetic exploration, creating a dual-drive teaching mode of "technology and art". Students will systematically learn film-level real-life shooting techniques, motion graphics design and AI tools, and practice the creative process of combining virtual and real - script creativity, script design, on-site shooting, editing, scene synthesis to intelligent post-grading, and complete digital short film works with both authorship and commercial potential.
目标:
一、了解数字影像短片的类型与发展趋势,理解数字影像在当代的实际应用场景,掌握影视项目策划、叙事逻辑与创作核心技巧。
二、培养学员数字影像作品的调研与分析能力,使其能独立完成创意概念构思,并通过团队协作实现从剧本到成片的全流程创作,提升沟通协调与组织能力。
三、激发学员的创新精神与反思意识,养成注重细节的工作习惯,强化团队合作与跨专业协作能力,为未来从事数字影像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 可持续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 数字影像艺术 | 未来影像艺术 | 电影艺术
成果产出:影视动画
· 完成 兼具作者性与商业潜力的数字化短片作品,涵盖剧本创意、分镜头设计、现场拍摄、剪辑合成、AI 智能调色等全流程实践成果。
· 形成数字影像创作实践案例集,包含各组创作思路、技术实现路径、团队协作经验及优化过程,为数字影像教学与实践提供参考样本。
授课语言: 英文、日文
上课平台: 腾讯会议
学员能力要求: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 调研分析 + 视觉排版 + 写作与编辑 + 视频制作与剪辑 + 多语言能力

责任导师:Ryuta Koike
电影导演、制片人、中国协调员
城西国际大学媒体学科 综合演习(制作电影)现任讲师
AOI Asia Beijing两年的制作人CM参与制作
于北京金色池塘传媒有限公司进行日中合作的真人化电影·动画制作

协同导师:李修雯
监制、导演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现任讲师、短视频创作与运营微专业负责⼈、数字影像应⽤⼯作室负责⼈
先后就职于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花开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产品摄影——从创意策划到商业落地

简介:本工作坊聚焦产品摄影全链路能力培养。课程从创意源头切入,拆解产品定位与视觉风格匹配逻辑,覆盖食品、美妆、3C、服饰等多品类拍摄策划方法;实操环节围绕布光技巧、道具搭配、构图法则展开,手把手指导解决反光控制、质感呈现等核心难题。同时结合商业落地需求,探索 AI 技术在项目各环节的应用,讲解后期修图要点与电商平台视觉规范,助力学员掌握从创意构思、实拍执行到符合商业标准的完整流程,快速提升产品视觉竞争力,让摄影作品有效转化为品牌价值与销售业绩。
Introduction: This workshop focus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full-link capability in product photography. The course starts from the source of creativity, dismantles the matching logic of product positioning and visual style, and covers multi-category shooting planning methods such as food, beauty, 3C, and clothing; The practical session revolves around lighting skills, prop matching, and composition rules, and guides them to solve core problems such as reflection control and texture presentation.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the needs of commercial landing,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AI technology in all aspects of the project, explain the key points of post-retouching and the visual specifications of the e-commerce platform, help students master the complete process from creative conception, real-life execution to compliance with commercial standards, quickly improve the visual competitiveness of products, and effectively transform photographic works into brand value and sales performance.
目标: 结合商业摄影与服务设计的协同关系,工作坊目标将围绕 “让学员掌握商业摄影核心技能,同时具备服务设计思维” 展开,既提升视觉产出能力,又能衔接商业全链路需求。
关键词: 产品摄影全链路 | 学即能用 | 多品类针对性教学 | 商业导向闭环 | 电商视觉竞争力
成果产出:视觉设计 | 服务设计
· 能力成果:学员熟练掌握布光、修图等核心技术,能独立解决食品 / 美妆 / 3C / 服饰等多品类拍摄痛点,具备商业级视觉内容创作能力;
· 思维成果:建立服务设计思维,可自主衔接 “需求沟通 - 拍摄 - 交付 - 传播” 全流程,让摄影方案精准匹配电商、社交等后续传播场景;
· 商业成果:摄影能力转化为实际价值,学员产出的视觉内容能提升电商产品点击率,助力品牌形象优化,最终支撑销售业绩增长。
授课语言: 中文
上课平台: 腾讯会议
学员能力要求:调研分析 + 视觉排版

责任导师:王洪洲 副教授
清华大学硕士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副教授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会员
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雕塑委员会会员

裸眼3D影像设计工作坊
简介:裸眼3D影像设计的学习需融合光学原理(如视差、柱状透镜机制)、计算机图形学与创意视觉设计,核心在于掌握针对特定光栅/透镜屏幕的多视图内容生成、深度信息控制与视差适配技术。学习者需理解设备特性,运用专业软件(如Unity、C4D)进行多图层渲染合成与动态透视设计,确保各视角画面连贯清晰;同时培养立体空间构建能力,通过精心布局景深、引导视觉动线来强化叙事沉浸感,并掌握从建模、光栅参数计算到输出优化的全流程实践技能,解决串扰、眩晕等观看舒适度问题,最终在数字广告、展览展示等领域实现技术支撑下的震撼视觉创新。
Introduction: The learning of naked-eye 3D image design requires the integration of optical principles (such as parallax, cylindrical lens mechanism), computer graphics and creative vision design, and the core is to master multi-view content generation, depth information control and parallax adaptation technology for specific grating/lens screens. Learners need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quipment and use professional software (such as Unity, C4D) for multi-layer rendering and compositing and dynamic perspective design to ensure that the picture from each perspective is coherent and clear. At the same time, it cultivates the ability to build three-dimensional space, strengthens the narrative immersion by carefully laying out the depth of field and guiding the visual flow line, and masters the practical skills of the whole process from modeling, raster parameter calculation to output optimization, solves viewing comfort problems such as crosstalk and vertigo, and finally realizes shocking visual innovation with technical support in digital advertising, exhibition display and other fields.
目标: 掌握针对特定光栅/透镜屏幕的多视图内容生成、深度信息控制与视差适配技术。培养立体空间构建能力,通过精心布局景深、引导视觉动线来强化叙事沉浸感,并掌握从建模、光栅参数计算到输出优化的全流程实践技能,解决串扰、眩晕等观看舒适度问题,最终在数字广告、展览展示等领域实现技术支撑下的震撼视觉创新。
关键词: 影像设计 | 光学原理 | 空间交互设计 | 叙事沉浸感 | 视觉创新
成果产出:视觉设计 | 交互设计 | 空间设计
· 掌握针对特定光栅/透镜屏幕的多视图内容生成;
· 制定出数字广告、展览展示等领域实现技术支撑下的震撼视觉创新。
授课语言: 中文
上课平台: 腾讯会议
学员能力要求:三维建模 + 视觉排版 + 数字化交互工具 + 视 + 写作与编辑 + 视频制作与剪辑

责任导师:刁淑会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讲师, 高级室内建筑师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 曾任职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院。曾参与设计鄂尔多斯博物馆,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省文艺家之家,重庆自然博物馆,宜昌市博物馆,国家海洋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展示空间及公共空间设计。设计作品曾获得2015年北京市建筑工程优秀设计奖优秀设计主创人奖,第十一届中国际室内设计双年展铜奖,第七届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中国建筑装饰设计金奖、银奖,中国装饰设计奖(CBDA设计奖)金奖等多个国家省部级奖项;

协同导师:申鹏良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视觉制作部项目负责人,获得CMG中级艺术职称。作为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的视觉设计者,其作品以跨维度的美学表达与技术创新,持续定义行业标杆。项目涉及展厅多媒体内容、AR\VR\虚拟数字人、电视栏目、企业宣传片、广告TVC、晚会等多领域。曾负责国家级文化工程阿斯塔纳世博会中国馆馆内多媒体(2017)、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多媒体厅(2022)、马王堆生命艺术大展数字内容(2023)、《国庆65周年音乐会》(2014)、建党100周年鸟巢晚会(2021)、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和残奥会(2022)等多媒体视觉设计;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担任 《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豆瓣评分9.0+)、《简牍探中华》、《角儿来了》、《中国书法大会》等大型晚会栏目的视觉体系构建;

协同导师:刘新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视觉制作部项目负责人,获得CMG四级艺术职称。作为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的视觉设计者,其作品以跨维度的美学表达与技术创新,持续定义行业标杆。项目涉及展厅多媒体内容、AR\VR\虚拟数字人、电视栏目、企业宣传片、广告TVC、晚会等多领域。曾负责国家级文化工程《建党100周年-伟大征程》鸟巢晚会(2021)、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多媒体厅(2022)、马王堆生命艺术大展数字内容(202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2023)(2024)、北京冬奥会和残奥会(2022)等多媒体视觉设计;在弘扬中国传统方面负责 《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豆瓣评分9.0+)、《简牍探中华》、《角儿来了》、《中国书法大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诗画中国》等大型晚会栏目的视觉体系制作。

基于15分钟生活圈的未来社区设计-以利航观棠小区为设计范本
简介:“15分钟生活圈”是一个都市规划概念,其目标是让城市社区的居民都可以在步行或脚踏车路程可及的范围内,可以满足食衣住行育乐等,大部分日常所需的服务。本工作坊课题将会基于实际项目来进行设计,设计对象为河北省石家庄市利航观棠小区。本次工作坊将以石家庄利航观棠小区的基本情况为基础,着眼于社区相关利益群体用户,践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共同创造可落地和可持续的未来社区设计方案。
Introduction: The "15-minute living circle" is an urban planning concept whose goal is to provide most daily services such as food, clothing, housing, transportation, and entertainment within walking or cycling distance of urban communities. The project of this workshop will be designed based on the actual project, and the design object is Lihang Guantang Community, Shijiazhuang City, Hebei Province. This workshop will be based on the basic situation of Shijiazhuang Lihang Guantang Community, focusing on the users of relevant interest groups in the community, practicing the people-oriented design concept, and jointly creating a landable and sustainable future community design plan.
目标: 深入理解“15分钟生活圈”理念,坚持以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根本目标。本文以石家庄桥西区利航观棠小区为例,系统探讨其目标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优化策略,旨在营造更加便利、健康与宜居的社区环境。同时,提出借助影视媒介的技术手段,对该理念进行广泛传播与沉浸式交互体验构建,以增强公众认知与参与度,推动理念的落地与深化。
关键词: 15分钟生活圈 | 未来社区 | 电影电视制作 | 影像交互设计 | 可持续设计
成果产出:影视动画
· 基于项目目标配套开展影视宣传作品制作与多平台发行:紧密围绕项目的核心目标与定位,系统性策划并制作与之相匹配的影视宣传物料。通过专业化摄制与后期制作,形成一系列具有统一传播指向的高质量视频内容,并据此制定涵盖主流媒体与社会化平台的全渠道发行策略,以实现有效宣传推广与受众覆盖。
· 结合互动影像技术与多平台适配强化主旨传达:在明确本次活动核心主旨的基础上,有机融入互动影像等数字技术形式,增强内容的体验性与传播深度。依据不同媒体平台的属性和用户习惯,对成品内容进行定制化处理与精准投放,从而多层次、立体化地呈现和诠释活动主题,提升公众参与度与认知效果。
授课语言: 中文
上课平台: 腾讯会议
学员能力要求:调研分析 + 视觉排版

责任导师:郝威远
提赛德大学电影制作、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本科双学位,格拉斯哥大学电影硕士,海外短剧公司好货传媒创始人、广电2024年度优秀文旅短剧制作人、全球海外热剧榜单热榜前十播放量短剧制作人、嗖嗖快跑科技有限公司区域负责人、北京中媒时代有限公司导演。
新时代影像娱乐制作 | 智能交互设计 | 人工智能影像落地应用 | 互动影视游戏制作

未来宠物太空舱设计工作坊

简介:本工作坊以“高端宠物恒温智能别墅”为题,聚焦当代宠物生活方式的升级,结合AI辅助设计、冷热恒温系统、交互科技等前沿要素,展开一场关于“未来宠物生活空间”的创新实验。学生将以欧美宠物市场为切入点,探索宠物舒适度、互动性、空间美学与产品安全性的融合表达,深入理解人宠共居下的社会文化语境与行为心理需求,产出一套完整的宠物智能舱设计方案。
Introduction: With the theme of "High-end Pet Constant Temperature Smart Villa", this workshop focuses on the upgrading of contemporary pet lifestyle, combined with cutting-edge elements such as AI-assisted design, hot and cold constant temperature system, and interactive technology, to carry out an innovative experiment on "future pet living space". Students will take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pet marke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and expression of pet comfort, interactivity, spatial aesthetics and product safety, deeply understand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and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of human and pet cohabitation, and produce a complete set of pet intelligent cabin design solutions.
目标: 熟练掌握产品设计流程中的调研分析、概念构思、AI辅助图像生成与结构建模等关键技能;提升团队协作与跨学科整合能力,形成系统性设计思维。
关键词: 未来宠物 | 智能舱 | AI辅助设计 | 结构建模 | 宠物生活方式 | 交互设计
成果产出:视觉设计 | 产品设计
· 制定出一套以宠物舒适度与安全性为核心的未来智能太空舱设计方案,融合结构建模、交互体验与美学表达,提升人宠共居的生活品质。
· 强调跨学科协作与AI辅助设计的价值,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实现市场调研、概念生成到完整方案落地的全过程探索,形成具备推广价值的未来宠物生活空间解决方案。
授课语言: 中文
上课平台: 腾讯会议
学员能力要求: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 视觉排版 + 三维建模 + 调研分析 + 写作与编辑 + 视频制作与剪辑

责任导师:刘益春
佛山市尚致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缔创者(广东工业设计城人才平台) 副总经理、缔创者产业学院院长和课程导师、13年世界500强企业设计管理经、8年设计企业管理经验、5年人才平台管理经、湾区设计人才联合培养基地荣誉导师每年主导为为全国设计高校学生上设计项目实训课程30余场,至今共100余场(包含北京理工大学,贵州大学、中南大学,广州美院、北京林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攀枝花学院等)。

协同导师:康敏乾
广东毛趣宠物用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协同导师:时晓明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产品设计专业负责人

协同导师:韩月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教师

基于玄嚣派剪纸技艺——非遗文化创新设计
简介:非遗文化创新设计工作坊聚焦非遗剪纸的当代创新,特邀“玄嚣派”剪纸传承人担任主讲导师,带领学生深入传统技艺与创意设计的融合探索。通过理论讲解、技法演示与实战创作,学生将学习剪纸的文化内涵、玄嚣派独特风格及现代设计转化方法,完成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文创作品。工作坊旨在激发青年创意力量,推动剪纸非遗的活态传承,并为赛事征集优质作品,搭建传统手工艺与当代生活的对话桥梁。
Introductio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novation design workshop focuses on the contemporary innov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aper-cutting, and specially invites the inheritors of "Xuanxiao School" paper-cutting to serve as the main lecturer to lead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skills and creative design. Through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technique demonstrations and practical creations, students will lear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paper-cutting, the unique style of the Xuanxiao school and the transformation method of modern design, and complete cultural and creative works that are both artistic and practical. The workshop aims to stimulate the creative power of young people, promote the living inheritance of paper-cut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collect high-quality works for the competition, building a bridge between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and contemporary life.
目标: 采用"文化认知→技法掌握→创意设计→产品落地"的渐进式教学体系,通过理论讲解、技法演示与实战创作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剪纸文化内涵与玄嚣派独特风格,并学习现代设计转化方法。引导学生完成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文创作品设计,为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实现传统艺术的当代创新表达。
关键词: 非遗传承 | 玄嚣派剪纸技艺 | 非遗创新设计
成果产出:视觉设计 | 产品设计 | 影视动画 | 空间设计 | 时尚设计
· 激发青年群体对非遗剪纸的关注与参与热情,学习掌握玄嚣派剪纸技艺并进行主题作品创作;
· 探索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的融合创新路径,基于玄嚣派剪纸进行文化创新设计;
授课语言: 中文
上课平台: 腾讯会议
学员能力要求:数据分析与可视化 +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 视觉排版 + 三维建模 + 调研分析 + 写作与编辑 + 视频制作与剪辑

责任导师:尹浩
教授,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 第二届寻访身边的北京大工匠“优秀奖”获得者 ,北京玩具协会理事,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客座教授, 高级工艺美术师 ,齐派艺术第四代传承人,玄嚣派剪纸传承人 ,入选国家专业人才库、首批首都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库 及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名录等,获得政府颁发“全国志愿助残阳光使者”、“感恩中国杰出奉献奖”等荣誉。

协同导师:张欣欣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国际设计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讲师,硕士学历;于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大学、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波士顿分校访问学习;
传统纹样现代语境探究与应用 | 品牌形象系统设计 | 非遗文化创新设计 | 纸质媒介综合实验应用与探索

“从故事到未来”的空间叙事工作坊

简介:“从故事到未来” 空间叙事工作坊以 “叙事” 为核心,随着数位科技与多元叙事主导当代社会,建筑设计已成为情感、记忆、环境与科技交织的容器。本工作坊引导学生从挖掘个人或在地故事入手,将其转化为独特的叙事文本;接着借助 AI 生成工具把文字故事转化为未来空间雏形,融入感官设计理念与永续材料特质完善方案;最终通过模型制作与跨媒介展示,完成从故事到未来空间的设计实验,实现学生 “故事挖掘 - 空间转化 - 跨媒介呈现” 综合能力与未来空间设计思维的双重提升,打造跨领域的空间叙事设计范畴。
Introduction: With "narrative" at its core, the "From Stories to the Future" Spatial Narrative Workshop focuses on "narrative", and as digital technology and diverse narratives dominate contemporary society, architectural design has become a vessel for the intertwining of emotions, memories, environment and technology. This workshop guides students to start by tapping into personal or local stories and transforming them into unique narrative texts; Then, with the help of AI generation tools, the text story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prototype of the future space, and the sensory design concept and sustainable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improvement plan. Finally, through model production and cross-media display, the design experiment from story to future space was completed, realizing the dual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story mining-space transformation-cross-media presentation" and future space design thinking, and creating a cross-disciplinary spatial narrative design category.
目标: 一、培養學生將文字轉譯為空間設計概念的能力;二、結合AI生成技術與建築設計,探索敘事與未來空間的關聯;三、引導學生操作多感官、永續與互動式的空間構成手法;四、完成具敘事性與前瞻視野的空間模型與設計表達作品;五、建立學生在敘事表達、空間圖解與發表簡報上的整合能力。
关键词: 空间叙事 | AI生成工具 | 未来空间雏形 | 跨媒介展示
成果产出:视觉设计 | 交互设计 | 空间设计
· 鼓勵學生跳脫制式建築設計思維,以「講故事」與「想像空間」為操作主軸。
· 增強學生的敘事與設計思考連結力。
· 提升對未來建築技術與應用趨勢的敏感度。
· 鼓勵跨域整合思維與敘事創造力。
授课语言: 中文
上课平台: ZOOM,MS Teams
学员能力要求:人工智能于机器学习 + 三维建模 + 调研分析 + 视觉排版 + 写作与编辑 + 视频制作与剪辑 + 手作模型能力

责任导师:章顺敏
台湾大叶大学助理教授、建筑设计师
2002 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
2004 陳孟森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師~迄今
2008 中國大陸一級室內裝飾設計師證照
2014 低碳建築聯盟碳足跡評估專家LCBA-AP永久會員
2014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系兼任講師(教育部部定講師)
2023 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博士班

创意启航,特效无界 ——UE 软件基础与数字特效创意实践

简介:随着数字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影视与游戏行业对高质量特效的需求日益增长。本课题以 UE(Unreal Engine)软件为核心工具,面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从零开始系统讲解软件基础操作。结合影视与游戏特效的创意需求,通过粒子特效、材质编辑、基础动画等简单易学的案例实践,带领学生快速掌握特效制作核心技巧。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将创意与技术融合,体验 “创意构思 - 技术实现 - 成果优化” 的完整创作链路,助力学生在数字特效领域迈出扎实第一步。
Introduction: With the booming digital entertainment industry, the demand for high-quality special effects in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and game industries is growing. This project uses UE (Unreal Engine) software as the core tool to systematically explain the basic operation of software from scratch for digital media art students. Combined with the creative needs of film, television and game special effects, through simple and easy-to-learn case practices such as particle special effects, material editing, and basic animation, students are led to quickly master the core skills of special effects produc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focuses on guiding students to integrate creativity and technology, experience the complete creative link of "creative ideation, technical realization, and achievement optimization", and help students take a solid first step in the field of digital special effects.
目标: 一、学生能够独立运用 UE 软件完成基础特效制作。二、小组特效场景作品实现创意与技术的基本融合,达到展示标准。
关键词: UE软件操作 | 影视特效设计 | 游戏特效制作 | 粒子系统 | 材质编辑 | 创意落地 | 跨学科协作
成果产出:视觉设计 | 交互设计 | 影视动画 | 游戏设计
· 完成个人负责的特效制作环节(如粒子特效、材质效果等)。
· 小组协作完成一套简单的特效场景设计与制作,并进行成果展示。
授课语言: 中文
上课平台: 腾讯会议
学员能力要求:数字化交互工具 + 调研分析 + 视觉排版 + 写作与编辑 + 视频制作与剪辑

责任导师:周昉
讲师,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现任教于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同时任汉艺美术馆策展人。个人作品以CG动画为主,结合了摄影与数字媒体的跨学科方法,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突与交融。作品曾在法国动画奥斯卡、成都当代影像馆、首尔独立动画节等多地展出。曾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亚洲先锋摄影师、Student World Impact Film Festival、1839摄影奖、The Alpine Fellowship等活动中获奖

协同导师:赵剀仑
讲师,中国传媒大学在读研究生,UE特效设计师

数字景观与记忆:人工智能强化的自然
简介:本工作坊旨在探索传统景观哲学、当代表像技术与人工智能辅助创作实践之间的交汇点。通过借鉴“山水”美学以及“数字沉积物”的概念,参与者将探讨记忆、地方与技术如何共同构建新的环境叙事形式。该课程挑战有机与数字之间的传统界限,重新审视在高度技术介入的当代社会中,何为“真实”的自然体验。
Introduction: This workshop aims to explore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landscape philosophy, contemporary iconography techniques, and AI-assisted creative practices. By drawing on the aesthetics of "landscape" and the concept of "digital sediment", participants will explore how memory, place, and technology can work together to construct new forms of environmental narratives. The course challenges the traditional boundaries between the organic and the digital, re-examining what constitutes a "real" natural experience in a highly technologically involved contemporary society.
目标: 参与者将在新兴的数字景观艺术实践中,既提升技术熟练度,也深化概念理解。除了掌握前沿的成像技术,学生还将培养出对技术如何加深而非疏远我们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细腻认知。本工作坊强调在日益数字化的世界中,关于“真实感”、记忆与地方性的批判性思考。
关键词: AIGC | 摄影 | 3D扫描 | 当代艺术创作
成果产出:视觉设计
· 该项目融合东方景观哲学与西方技术创新,为参与者提供发展个人自然艺术混合路径的空间。课程结束后,学生将掌握可持续探索AI增强创作实践的方法框架,创作一套利用Scaniverse或Polycam、Blender制作的数字艺术作品集。
授课语言: 中文
上课平台: 腾讯会议
学员能力要求: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 三维建模 + 调研分析 + 视觉排版 + 写作与编辑 + 视频制作与剪辑 + 多语言能力 + 摄影能力 + 图像处理能力

责任导师:Bronislaw (Bronek) Kózka
布罗尼斯拉夫·科兹卡是摄影领域的专业人士,现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攻读艺术博士学位,拥有该校艺术硕士和学士学位。他活跃于国际摄影界,参与过沙迦Xposure、平遥国际等多个知名摄影节,举办《海岸》《山川与纪念碑》等数十个个展,也参与众多群展。他获平遥国际摄影节最佳国际摄影奖等多项荣誉。工作上,2016年起任RMIT摄影学科工作室负责人,2017-2019年任摄影硕士项目经理,还曾担任亚拉市视觉艺术Panel主席等职。1990年至今作为商业摄影师,与救世军、企鹅出版等多类客户合作。

协同导师:于晓涵
耿丹学院国际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硕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专业。艺术创作以实验动画、AI影像等混合媒介为主,关注性别、身份、身体等主题。影像作品多次展出于上海、武汉、香港、马来西亚、德国、英国、阿尔巴尼亚等。AI影像《我只是不知道该如何降落》(Don‘t Know How to Land)获得2025 Berlin Indie Film Festival(柏林独立电影节)最佳人工智能电影奖、入围2025 Gjon Mili International Video Art Festival(乔恩·米利国际影像艺术节)影像艺术单元;实验动画《纯粹火焰成双》曾于汤湖美术馆“叠衍——新青年七人展”展出(2023)、入围第十二届Hiii Illustration国际插画奖。

从需求洞察到原型落地:数字化产品全流程设计工作坊
简介:在这里您将通过团队协作展开完整的设计全流程实践从用户研究阶段起步,深入识别真实场景中的用户核心需求与痛点;进而进入方案生成阶段,基于洞察构思匹配需求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框架;在界面设计环节,应用UX思维方法论系统构建用户操作流程、视觉信息层级与关键微交互系统;通过原型开发阶段的Figma工具实战,将设计方案转化为可测试验证的交互式高保真原型;最终在方案整合阶段,融合前期研究成果与技术实现路径,形成具有实施可行性的具象化数字解决方案。
Introduction: Here, you will carry out a complete design process practice through team collaboration, starting from the user research stage and deeply identifying the core needs and pain points of users in real scenarios. and then enter the solution generation stage, based on insight to conceive and match the digital solution framework; In the interface design process, the UX thinking methodology system is used to build user operation flow, visual information hierarchy and key micro-interaction systems. Through the actual practice of Figma tools in the prototype development stage, the design solution is transformed into a testable and verifiable interactive high-fidelity prototype. Finally, in the scheme integration stage,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path are integrated to form a concrete digital solution with feasibility.
目标: 本工作坊旨在通过团队协作,全流程实践设计:从用户研究识别核心需求,到构思数字化方案,应用 UX 思维构建界面与交互,借助 Figma 开发可测试原型,最终整合形成可行的具象化数字解决方案。
关键词: UX | 交互设计 | 视觉挑战
成果产出:视觉设计 | 产品设计 | 交互设计
· 一套基于真实用户需求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弥合用户真实需求与数字化产品设计的脱节问题。
· 可交互的高保真原型,解决界面流程混乱、交互逻辑不清晰等用户体验痛点。
授课语言: 英文
上课平台: 腾讯会议
学员能力要求:数据分析与可视化 + 数字化交互工具 + 写作与编辑 + 调研分析 + 视觉排版 + 多语言能力

责任导师:María Gárgoles Navas
UDIT大学视听与图形创作系讲师兼协调员。获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UCM)美术学博士学位,并获阿利坎特大学(UA)授予国际荣誉。其研究聚焦于虚拟环境交互中涌现的感官与具身认知过程,涵盖沉浸式虚拟环境中的用户体验(UX)机制。基于实践性研究,致力于创造更具意识感知的空间。

协同导师:李子尧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交互设计专业硕士毕业,专注于用户为核心观念的用户体验设计。现耿丹产品设计教师。主讲《产品交互设计》《智能交互产品设计》、《产品品牌设计》等课程。

AIGC数字IP叙事
简介:本课程采用“理论-实践-路演”三段式高强度训练模式,在5天内带领学生完成中国文化IP的AIGC创作全流程:首日聚焦文化符号挖掘与AIGC工具学习,2-3日通过小组协作完成IP形象生成、动态设计和故事构建,4日进行跨媒介包装,最终以产业路演形式展示成果。课程通过预制文化数据集、标准化工具链和角色分工制实现短周期深度实践,每日嵌入伦理研讨,确保学生在掌握AIGC技术赋能文化IP开发的同时,建立版权意识与创新思维,最终产出可直接对接产业需求的数字文化IP方案。
introduction:This course adopts a three-stage high-intensity training model of "theory-practice-roadshow" to lead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 whole process of AIGC cre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IP within 5 days: focusing on cultural symbol mining and AIGC tool learning on the first day, completing IP image generation, dynamic design and story construction through group collaboration on the 2nd and 3rd, cross-media packaging on the 4th, and finally displaying the results in the form of an industrial roadshow. The course realizes short-term in-depth practice through prefabricated cultural datasets, standardized tool chains and role division of labor, and embeds ethical discussions every day to ensure that students establish copyright awareness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while mastering AIGC technology to empower cultural IP development, and finally produce digital cultural IP solutions that can directly meet industry needs.
目标:本项目聚焦AIGC技术在中国文化IP创作与活化中的创新应用,旨在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译与当代化重构。主要工作包括:
一、基于多模态AIGC工具(文本生成、图像合成、3D建模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典籍、传统美学元素进行智能解析与创意再生;
二、构建"AI+文化IP"创作矩阵,开发具有时代特征的数字文化符号系统;
三、通过动态叙事、虚拟偶像、交互体验等数字媒介形式实现文化IP的场景化活化;
四、建立文化基因数据库与AI训练集,探索AIGC在文化传承中的伦理边界与版权范式。项目将形成技术赋能文化创新的方法论体系,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生存与全球化传播。
关键词: IP | AIGC | 工作流搭建 | 文化符号 | 建模 | 动态视频
成果产出:视觉设计 | 影视动画
· 运用AIGC辅助完成IP形象生成、动态设计和故事构建
· 跨媒介包装
授课语言: 中文
上课平台: 腾讯会议
学员能力要求:三维建模 + 调研分析 + 视觉排版 + 视频制作与剪辑

责任导师:李恒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国际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负责人/教授,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北京市创业导师,华灿工场设计艺术总监,“中国天眼”文字标识设计者,曾任大广赛、华灿奖、学院奖全国总决赛评委。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
数智语境下的文旅创新与视觉传播设计 | 设计思维与创新素养

协同导师:冒裕民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助教,毕业于英国金斯顿大学平面设计专业。4年品牌设计相关经验,涉及行业包括农业、教育、零售、公共管理、娱乐、IT 等。曾就职于爱尔兰unthink设计工作室。
VR体验设计 | AIGC辅助设计

"方寸之境,自然之韵"的室内空间中的艺术化生态造景设计
简介:本工作坊由范雷总监与谢绣竹老师联合授课。融合中欧设计智慧与先进技术,聚焦微缩景观在室内空间的艺术与科技融合。通过系统学习传统园林手法(如障景、框景)的现代应用,学员将掌握垂直绿化、雨林缸、溪流造景等主流类型的全流程设计技能,涵盖植物选配、智能系统集成及材料创新运用。工作坊结合理论授课、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引导学员探索智能照明、自动灌溉及AR互动等新兴领域,最终完成兼具生态功能与美学价值的个人及团体作品。旨在培养学员的跨学科设计能力、创新思维及团队协作精神,为行业注入新活力。
introduction:This workshop was jointly taught by Director Fan Lei and Teacher Xie Xiuzhu. Integrating Chinese and European design wisdom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it focuses on the integration of art and technology in the interior space of miniature landscapes. By systematically learning the modern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garden techniques (such as barrier landscapes and frame landscapes), students will master the full-process design skills of mainstream types such as vertical greening, rainforest tanks, and stream landscaping, covering plant selection, intelligent system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materials. The workshop combines theoretical teaching, case analysis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to guide students to explore emerging fields such as smart lighting, automatic irrigation and AR interaction, and finally complete individual and group works with ecological function and aesthetic value. It aim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disciplinary design skills,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teamwork spirit, and inject new vitality into the industry.
目标:
一、知识目标:学生掌握室内微景观的常见类型、景观设计原理与基本技巧,了解微景观新兴领域发展趋势。
二、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微景观设计与制作,具备将个体作品组合成大型景观的协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景观设计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与团队合作精神。
关键词: IP | AIGC | 工作流搭建 | 文化符号 | 建模 | 动态视频
成果产出:视觉设计 | 影视动画
· 传统园林手法的微缩转化:系统掌握将传统园林中的障景、框景、借景等经典设计手法,灵活转化应用于室内微景观设计的能力,学会在小尺度空间内重构景观韵律与视觉层次,实现传统造园智慧与现代室内设计的有机融合。
· 全流程专业技能掌握:深入了解室内景观造景全流程,熟练掌握垂直绿化、雨林缸、溪流造景等主流类型的设计要点;精准把握景观材料特性与设备使用规范,包括植物品种选择、造景基质搭配、水循环系统与照明设备安装等专业知识,形成从方案设计到材料应用的完整知识体系。
· 创意实践与作品输出: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显著提升景观设计创意能力与动手实操水平,能够独立完成兼具生态功能与美学价值的室内景观作品,从空间规划、艺术构图到施工落地实现全流程把控,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设计成果。使学生在本次课程中收获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并将对自然与美的热爱转化为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期待大家通过本次学习,不仅能掌握空间造景的专业技能,更能开启一段充满创意与惊喜的设计之旅,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授课语言: 中文
上课平台: 腾讯会议
学员能力要求:具备一定艺术修养和审美

责任导师:范雷
北京宏景微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国际设计学院行业导师,北京中赫时尚庭院设计高级讲师,北京筑龙学社智库专家,ICDA国际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协会高级园林规划师。从事设计行业21年,项目从室内展览展陈设计到环境规划景观设计涉猎项目类型广泛,设计作品多次获奖,工作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熟悉各阶段设计工作,对设计行业有着深刻的理解。

协同导师:谢绣竹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教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拥有五年设计实践与教学经验。专注于环境设计与空间美学的创新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引导学生将创意概念转化为具体设计方案。

与社区共同设计(而不仅是为其设计)
简介:若设计师能承认并积极展现其对服务社区的投入,他们可成为高效的推动者,而非孤立的创作者,从而使设计成果更具相关性和韧性,影响更深远。设计师需以尊重、关怀和共同分享的承诺替代保守的专业权威。他们可融入社区既有的动力、知识与创造力,为共同目标贡献力量。
introduction: When designers acknowledge and actively demonstrate their commitment to serving the community, they can become effective enablers rather than isolated creators, making their designs more relevant, resilient, and impactful. Designers need to replace conservative professional authority with a commitment to respect, care and shared sharing. They can integrate the existing drive, knowledge and creativity of the community to contribute to a common goal.
目标:
一、通过协作与关怀,设计参与式互动装置,邀请用户共创内容。设计师需以尊重、关怀和共享。
二、承诺替代专业权威,成为社区动力的推动者。
三、课程强调与社区共情,需以开放心态参与协作,摒弃单向“设计者”身份。
关键词: 探索 · 发现 · 实践
成果产出:视觉设计 | 产品设计 | 交互设计 | 空间设计 | 服务设计
· 参与式互动装置
授课语言: 待定
上课平台: 待定
学员能力要求:数据分析与可视化 + 三维建模 + 数字化交互工具 + 调研分析 + 视觉排版 + 写作与编辑 + 视频制作与剪辑 + 多语言能力

责任导师:Jason Grant
毕业于昆士兰艺术学院,是 Inkahoots Design 的总监和联合创始人,该设计工作室位于墨尔本和布里斯班,涵盖多种媒体领域,专长于排版、标识和物理与数字体验的创意整合。他曾在香港中文大学讲授排版学,曾担任多所澳大利亚大学的研究生导师。
- 未完,敬请期待 -
主办单位 / Hosts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设计学会
指导单位 / Advisors
北京国际设计周
支持单位 / Supports
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ICCSD)
承办 / Organizer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发起单位/ Initiating Organizations
嘉德文库
腾讯天美工作室
百度AI技术生态
国际计算机音乐协会(ICMA)
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NIIA)
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
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
天津泰达创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蓝星球科幻电影周
亚洲设计周(ADW)
优酷设计中心
中国纺织出版社
虚拟设计教育论坛(VDF)
中欧国际设计文化协会(CEIDA)
Foffy’s Wonderland
乐家北京艺术廊(ROCA GALLERY)
杭州向村乡创科技有限公司
协办院校 / Co-hosting Schools
澳门城市大学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常州大学
江南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传媒学院
昆明城市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
南京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南京医科大学
南京艺术学院
四川大学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台湾中原大学
台湾大叶大学
天津美术学院
西安欧亚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
湘南学院
湘潭大学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意大利马兰戈尼学院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
英国布鲁内尔大学
美国普渡大学
美国加州大学
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
英国白金汉郡新大学
西班牙赫罗纳大学
奥地利林茨艺术大学
韩国国立全南大学
韩国国民大学
韩国祥明大学
韩国庆熙大学
韩国朝鲜大学
韩国世翰大学
韩国光州大学
韩国中央大学
马来西亚双威大学
赛事合作伙伴 / Competion Partners
NCDA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
IIDA未来设计师国际创新设计奖
NDTC未来设计师·全国艺术设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
“新物种”科学素养与想象力开发者大赛
亚洲新锐艺术与设计大奖
蓝星球科幻电影周
媒体支持/ Media Supports
中新网
中国教育电视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凤凰网青春BANG
京彩台湾
穿针引线
设计史论
视觉同盟
美啊
最设计
设计赛
时尚学理论
时尚海绵
信息与交互设计IIDC
设计DESIGN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华服志
学术委员会主任 / Academic Chair
贾荣林 北京服装学院校长
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 / Academic Active Chair
詹炳宏 北京服装学院副校长
学术委员 / Academic Member
车飞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张倩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
宋晓薇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
彭璐 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院长
王薇 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常炜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丁肇辰 北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李政 北京服装学院环境艺术系主任
郭晓晔 北京服装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
熊红云 北京服装学院新媒体系主任
李若岩 北京服装学院动画专业负责人
咨询委员 / Advisory Committee
赵璐 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
何宇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张利 美国普渡⼤学终⾝教授
杨溟 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
郭羿承 艺奇文创集团的创始人和董事
亓梦婕 国际计算机音乐协会副主席
蒋治平 天津泰达创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易介中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文化和旅游工作委员会执行会长
林子杰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国际设计学院院长
陈嘉嘉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副院长
杨一帆 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余春娜 天津美术学院影视与传媒艺术学院副院长
王旭东 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办公室主任
罗竞杰 上海东华大学服装系主任
余一萌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时装方向召集人
刘源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学院工业设计系副教授
汪晓春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
宋懿 北京服装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副教授
黄文宗 台湾中原大学商业设计系副教授
马官正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字媒体系讲师
联合发起人 / Co-Sponsor
杨溟 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
陈嘉嘉 教授博导、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副院长
林子杰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国际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郭羿承 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研究生导师
刘源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
张金泉 湘南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负责人
王薇 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余春娜 天津美术学院影视与传媒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张光帅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
杨可 亚洲设计周组委会理事
贾鑫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研究所副所长、讲师
设计马拉松总策划 / General Chair
丁肇辰 北京服装学院新媒体系主任
设计马拉松组委会执行秘书 / Executive Secretary
辛伯齐
设计马拉松组委会项目组负责人 / Project Leader
于越、严妍、张梦男、彭汉婷、梁佩琦、韩宝
设计马拉松组委会项目组员 / Project Member
杨瑾源、刘莉莹、晋天宇、梁静园、孟俐彤、曹译仁
—(一切排名不分先后,名单持续更新中)—

北京服装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